|
|
|
科 室 介 紹 |
|
周潮名中醫工作室 周潮 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河北省首屆名中醫,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委,第四批河北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秦皇島市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病委員會主委,中醫糖尿病學科帶頭人,秦皇島市優秀技術拔尖人才。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對預防治療糖尿病引起的腎病、冠心病、糖尿病足、脂肪肝及周圍血管神經病變等疾病有很深造詣。獲省市級科研成果十余項,其中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市科技進步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主要學術思想:1、分時辯治:提出隨十二時辰序進用藥,分時辨治,分調五臟,藥力借經氣之旺運,經氣借藥力之資助,達到五臟皆安,氣血調和,從而降低血糖。2、從心論治:認為導致人體陰陽失衡,氣血不和情志占主導。故用藥注意養心安神,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3、注重扶陽:“陽虛致消,治宜補火”,診治消渴病、痹癥、頑固性疼痛、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糖尿病腎病中晚期得到臨床認可。
科研成果——中醫分時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癥
中醫分時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癥較西藥組可明顯改善患者抑郁、失眠、心煩易怒等癥狀,情緒改善后增加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減少了情緒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及升糖激素的增加,從而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調氣降糖丸,補肺氣而調肝氣,養心安神,氣平肝和,則一日精神俱佳。益脾降糖丸,健脾和胃,祛濁化濕。糖腎康丸,補腎益肝,活血化瘀。分時辨治而分調各臟,藥力借經氣之旺運,經氣借藥力之資助,從而明顯提高臨床之療效。三種制劑均由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醫院制劑室制備。偏氣虛肝郁者可重用或每日2-3次服用調氣降糖丸;偏脾虛濕重者,可重用或每日2-3次服用益脾降糖丸;偏腎氣不足者可重用糖腎康。虛贏盛衰隨證調補,用之得心應手。
科研成果——中藥組方辨治2型糖尿病及對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影響的臨床研究
研究中藥多靶點、全面平衡保護胰島β細胞,在中藥降糖作用的方向有指導意義。該課題臨床研究420例,應用益脾降糖丸,調氣降糖丸,糖腎康丸,觀察結果治療組綜合療效優于二甲雙胍對照組;改善癥狀及對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胰高血糖素指標的影響,治療組更優于對照組,顯示出了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優勢,具有良好的實用價值,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便于推廣。該課題的創新點如下:1、中藥組方辨治,晨起平肝調氣,中午健脾和胃降濁,晚上溫陽補腎,這種擇時服藥的思路是對中醫傳統時臟陰陽理論的繼承,也是中醫治療學的學術創新。2、中藥組方治療糖尿病,明顯改善癥狀,對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胰高血糖素指標的良好干預,指導了臨床治療糖尿病的多靶點方向。3、該研究組方合理,配伍恰當,應用方法簡、便、廉、驗,未見不良反應,有其安全有效的優越性。
學術論文——
1、《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14.2
靈龜八法開穴針刺聯合當歸穴位注射治療104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觀察 摘要
探討靈龜八法開穴針刺聯合當歸穴位注射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我院進行治療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312例,隨機分為三組,分別采用穴位注射當歸注射液、彌可保靜脈滴注及靈龜八法開穴針刺聯合當歸穴位注射進行治療,比較三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靈龜八法開穴針刺聯合當歸穴位注射治療組改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優于穴位注射組及彌可保治療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靈龜八法開穴針刺治療組優于穴位注射組及彌可保治療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靈龜八法開穴針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可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傳導功能,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
2、中醫分時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癥46例臨床觀察
河北中醫 2011年5月第33卷第5期,
觀察中醫分時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127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3組。中藥組46例寅時服用調氣降糖丸,巳時服用益脾降糖丸,酉時服用糖腎康;西藥組予41例予鹽酸氟西汀膠囊口服治療;基礎治療組僅維持原糖尿病基礎及降糖藥物治療不變。3組均治療12周,分別評定3組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量表、中醫癥狀改善情況,檢測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血脂【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結果 中藥組、西藥組治療后HAMD、HAMA量表積分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P<0.05);中藥組、西藥組治療后HAMD、HAMA量表積分均較基礎治療組下降(P<0.05,P<0.01);中藥組治療后HAMD、HAMA量表積分較西藥組下降明顯(P <0.01)。中藥組、西藥組FPG、2 h PG、HbA1c、TG、CHO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P<0.01),HDL-C升高(P<0.05,P<0.01);基礎治療組治療后FPG、2 h PG、HbA1c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中藥組、西藥組FPG、2 h PG、HbA1c、TG、CHO均較基礎治療組降低(P<0.05,P<0.01),HDL-C升高(P<0.01)。中藥組治療后FPG、TG、CHO均較西藥組降低(P<0.05,P<0.01),HDL-C升高(P<0.01)。中藥組除焦慮抑郁、不寐外,其他中醫癥狀均較西藥組改善明顯(P<0.05, P<0.01);中藥組、西藥組中醫癥狀均較基礎治療組改善 (P<0.01)。結論 中醫分時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癥較西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降低HAMD、HAMA量表積分,除焦慮抑郁、不寐外,其他中醫癥狀均亦較西藥組改善明顯。
3、鋪灸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研究
《醫藥衛生》 2016.5
摘要:
目的:探究鋪灸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并給予這80例患者有效的分組,對照組40例,給予常規的西藥治療;干預組40例,給予鋪灸療法治療,對這兩組治療后的MNCV、SNCV指標以及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結果:干預組患者治療后的MNCV、SNCV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且干預組共有38例有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僅有31例有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7.5%,差異較大(P<0.05),有一定的統計學價值。結論: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給予鋪灸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MNCV、SNCV指標,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可以在臨床醫學中得以廣泛地推廣應用。
4、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70例臨床觀察
新中醫,中文科技核心期刊,2015年7月第47卷第7期
觀察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14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70例,對患者的糖類攝入量控制、營養神經藥物以及胰島素應用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常規治療;觀察組70例,與常規相同的護理方式上額外加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兩組療程時間為6周,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血液流變學指標、下肢神經傳導速度以及臨床效果。結果:經有序資料卡方檢驗,治療后觀察組癥狀積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癥狀積分,兩組之間的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下肢神經傳導速度均快于對照組,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黃芪桂枝五物湯能夠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地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值得進一步探究和推廣。
5、中醫分時辨治初發2型糖尿病 317 例臨床療效觀察
《四川中醫》 2012.6
摘要:
目的:觀察中醫中藥分時辨治對初發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
317 例初發 2 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 2 組。中藥組 176 例寅時服用調氣降糖丸,巳時服用益脾降糖丸,酉時服用糖腎康;對照組予 141 例予二甲雙胍口服治療;2 組基礎治療均進行糖尿病教育,合理飲食,均治療 3 個月后,分別評定療效、FPG、2hPG,血脂,胰島素及 C 肽(空腹、餐后 1 小時、2 小時、3 小時)胰高血糖素。結果:療效與對照組比較 P<0.01;空腹 INS 與對照組比較 P<0.01,餐后 1 小時、2 小時、3 小時 INS 與對照組比較 P<0.05(見表5);治療后空腹 C 肽(C-P0)餐后 1 小時(C-P1)、餐后 2 小時(C-P2)與對照組比較 P<0.05,后餐后 3 小時(C-P3)與對照組比較 P<0.01;TC、TG、HDL-C 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 P<0.01;治療后治療組空腹血糖與對照組比較 P<0.05,餐后 2 小時與對照組比較 P<0.01。結論:中醫中藥分時辨治初發 2 型糖尿病較二甲雙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及胰島功能,降低胰高血糖素。
醫案一
宋某某,男,22 歲。初診日期: 2015 年3 月6 日。體檢時發現餐后血糖11. 3mmol /L;颊咂剿仫嬍巢还,喜食高熱量快餐及可樂等飲品,缺乏運動。癥見:形體肥胖( 身高174cm,體重97kg) ,多食易饑,大便質粘膩,小溲色黃,偶有泡沫,體力尚可,頸部酸痛1 年余,舌質暗紅,苔黃厚膩,脈濡滑有力。糖化血紅蛋白7. 4%。有家族遺傳糖尿病史。
診斷: 消渴( 脾虛濕淤) ; 治法: 健脾化濕,理氣活血; 方劑: 四四湯加減; 方組: 黃芪60g,蒼術25g,白術15g,黃芩15g,黃連15g,酒大黃10g,桑葉20g,石膏30g,知母25g,半夏10g,竹茹20g,茯苓25g,翻白草15g,赤芍20g,葛根35g,肉桂5g。10 劑,水煎,每日2 次溫服。囑其合理飲食,加強運動。
按: 本例肥胖日久漸致消渴,二者之間肥胖為因,消渴為果。飲食不節,勞逸失宜,致使胃強脾弱,濕濁中生,脂不化氣,而生肥胖; 濕濁日久,生痰化熱傷津,終成消渴。正如經云: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F代醫學研究表明,肥胖人群中痰濕體質發生率為73. 3%,而糖尿病發生在肥胖人群中的比例居高不下。本案處方用藥,多以清熱、益氣、瀉濁之品,方中黃芪、蒼術、白術健脾益氣; 半夏、茯苓、竹茹、桑葉化痰除濕; 黃芩、黃連、石膏、知母、大黃清熱瀉濁; 佐以肉桂引火歸元,亦防諸藥過于苦寒傷中。葛根、赤芍活血祛瘀止頸痛。
二診: 2015 年3 月17 日,多食易饑有所緩解,大便略稀,尿色淡黃,體重下降3. 2kg,舌質淡紅,苔薄黃,根厚,脈滑有力。
方藥: 前方加黃精20g,五味子10g,肉桂增至15g,15 劑,水煎,每日2 次溫服。
按: 該患用藥10 天,結合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調整,初見成效。消渴之疾,古有上、中、下之分,皆起于中焦,旁及上下,思其病源在脾,脾病日久,虛形已成,故加以性味甘溫,肺、脾、腎三精具補之黃精健脾益氣;五味子酸斂肺腎之精,二者合用培元固本,以圖久效。增肉桂用量,旨在溫通經脈,調暢氣血。鼓勵堅持鍛煉,合理飲食。
三診: 多飲多食大減,體力明顯改善,大便調和,舌質淡紅,苔根薄黃,脈緩小滑。近期飲食已能夠做到按時定量營養均衡,每晚堅持跑步45min 以上。前日餐前血糖6. 1mmol /L,餐后血糖7. 8mmol /L 。方藥: 3 月17 日方加僵蠶15g,西洋參15g,天花粉25g,8 劑,共為細末,每日3 次,每次10g 溫水送服,以固前效。3 個月后復診,隨機血糖正常,糖化血紅蛋白6. 1%。
醫案二
張XX,男,26歲,乙肝病史半年。
現癥狀:小便深黃、大便秘結3日一行,口苦、口渴、煩躁、大汗淋漓。
辨證:熱郁肝膽,陽明腑實。
治則:通利肝膽,通腑泄熱。
方劑:茵陳蒿湯。
處方:茵陳60克 梔子30克 生大黃20克(后下)五劑。益肝靈4盒。
二診:大便已暢,小便微黃,口苦口渴已解,汗出已減,原方續服五劑。
三診,諸癥若失,予益肝靈5盒。連續服藥一個多月,化驗已轉陰,囑鞏固治療一個月。
醫案三
張某,女42歲,2016年12月15日首診。
主訴:左胸時常痛2年多,象針扎樣痛,痛連左臂和左小手指,遇到壓迫(睡覺時)或冷(如碰到玻璃板)、或風加重;身體怕冷;頭頂痛;舌淡紅。
辨證:寒凝胸脈。
治則:溫通胸陽。
處方:苓桂術甘湯合四逆湯加味:
桂枝15g,白術15g,茯苓20g,炙甘草10g,干姜15g,附子15g,川椒10g,丁香10g,薤白12g,桃仁10g,紅花10g,丹參15g。6劑。
二診(2016-12-22):癥狀有緩解,但不明顯?紤]是藥不對證,再細問,病人心情特別急躁,很容易生氣上火,睡覺也差,老做惡夢。此證非寒凝證而是火郁證,用升降散合梔子豉湯加味發散郁熱。
處方:蟬衣10g,僵蠶10g,片姜黃10g,豆豉10g,炒梔子10g,防風10g,荊芥10g,白芷10g,蘇梗10g,薤白12g,桃仁10g,紅花10g,丹參15g。6劑。
三診(2016-12-29):病人很是歡喜,所有癥狀基本消失,也不怕冷了,壓痛也差多了,心煩也明顯輕了,惡夢也少了。
按語:該患者明明是怕冷,附子干姜桂枝溫陽無效,用梔子豉湯清透郁熱反而有效。這是為什么呢?
內經十九病機:“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都冷得牙齒不停地抖了,不是因為寒,而是“皆屬于火”。類似的病例很多,每天都能遇到,說明現在臨床寒癥雖多,但不是只會溫陽散寒就行,有不少病表面看是寒癥,其實本質是郁熱,治療要清透郁熱。
病案一
患者姓名:董某 性別:男性 出生日期:50歲
就診日期:2014年12月26日 初診、復診 發病節氣:冬至
主訴:渴飲、多尿、乏力7年,夜間汗出3天
現病史:患糖尿病7年。因糖尿病合并酮癥于2002年3月入院,經治療后酮體消失,血糖控制尚好。述近3日來每于夜間12時許即頭汗出,齊頸而還,心胸煩悶,不能入睡。無發熱惡寒,無咳嗽,無手抖及饑餓感。舌淡,苔薄白,脈緩。當時查血糖后已除外低血糖反應
既往史:既往高血壓病史4年,現服依那普利10mg日2次,血壓控制在130/80mmHg。否認冠心病病史。
過敏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
體格檢查:血壓130/80mmHg,心肺腹未見陽性體征,雙下肢無水腫。
輔助檢查:空腹血糖8.3mmol/L,甘油三酯2.67mmol/L,總膽固醇5.6mmol/L。
中醫診斷:消渴病
汗證
證候診斷:陰陽兩虛
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
治 法:補益心陽、鎮潛安神
處 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10g,制龍骨、牡蠣各20g,炙甘草10g。
4付,煎服,1日2劑。
心得體會:患者患糖尿病,初起多為陰虛陽亢,日久可致陰陽俱虛。午夜乃陰陽交接之時,陰陽不足,不相順接,陽浮于上,津不內守,則汗出;陰津不足,不能全身汗出,故頭汗出,齊頸而還;汗為心之液,陽隨陰脫,故心陽虛,心神失養則心胸煩悶,不能入睡。
《傷寒論》中溫通心陽法適用于太陽表證發汗太過,損傷心胸陽氣,或心陽素虛又感外邪,出現“心下悸,欲得按”,舌淡苔白,脈虛數等。若誤用火法,又行攻下,致心陽受損更甚,出現心悸、煩躁、驚恐、心神不安等神失斂養之證,治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補益心陽、鎮潛安神。方中桂枝、炙甘草能溫補心陽,加龍骨、牡蠣能重鎮收澀、潛斂心神治煩躁。此外,桂枝配甘草還有重要意義。溫通心陽法可治療糖尿病合并汗證
病案二
患者姓名:張某某 性別:男 出生日期:69歲
就診日期:2014年10月18 發病節氣:寒露
主訴:間斷口干、乏力15年,雙下肢水腫2年。
現病史:患糖尿病15年,糖尿病腎病2年。從2年前開始出現雙下肢水腫,尿蛋白(++~+++),血肌酐升高,已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至達標,曾服多種中西成藥如開同、尿毒清等,水腫退而復來,血肌酐持續升高。于2014年10月初來診,見雙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腫,畏寒肢冷,乏力,納差,惡心,尿少,大便干,2日1行。無嘔吐,無腹脹。精神衰弱,面色灰暗,雙目失明。舌暗紫,苔水滑而厚,脈沉細。
既往史:高血壓病史6年。冠心病病史4年。
過敏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
體格檢查:血壓160/100mmHg,貧血貌,心肺腹未見陽性體征,雙下肢重度指凹性水腫。
輔助檢查:尿蛋白(+++),血總蛋白51.9g/L,白蛋白25.5g/L,血肌酐239mmol/L;血常規:Hb89g/L。
中醫診斷:消渴病
消渴病腎病
證候診斷:脾腎陽虛,痰瘀阻絡
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跗,腎性貧血,高血壓病3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癥
治 法:溫腎健脾
處 方:真武湯合溫脾湯加減
制附子15g(先煎) 生大黃30g 白術10g 赤芍10g
白芍10g 茯苓10g 生黃芪30g 黨參15g
澤蘭10g 生姜2片
5付,取汁250ml,日一劑溫服。
復診:5劑后水腫明顯減輕,惡心消失,畏寒肢冷略減,尿量增加,大便每日1~2次,軟便,舌苔轉薄,生大黃30g改為后下。繼服5劑,惟踝部腫,大便每日4~5次,稀便,其他無不適。復查尿蛋白(++),血總蛋白55.0g/L,白蛋白29.0g/L,血肌酐217mmol/L。一直堅持服用上方,隨癥略作調整,保持大便每日3~5次。月前復查,患者面色微黃,精神好,胃納轉佳,水腫基本消失,尿蛋白(+~++),血總蛋白56.0g/L,白蛋白34.3g/L,血肌酐167mmol/L。
心得體會:
消渴腎病為消渴病遷延日久,耗氣傷陰,五臟受損,或并素體腎虛,兼夾痰、熱、郁、瘀等而致病。發病之初氣陰兩虛,表現為消渴;漸至肝腎陰虛,陰損及陽,發為變證出現水腫、眩暈;病變晚期,腎陽衰敗,濁毒內停,或見氣血虧損,五臟俱虛!
糖尿病患者在晚期可出現多種嚴重的并發癥,糖尿病腎病就是其中之一。下消傷腎,病久可導致腎陽衰竭。腎主水液,腎陽不足,則水津不化,泛濫為患,出現“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 動,振振欲擗地”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皆治以溫腎利水之法,真武湯主之。該方與《千金要方》溫脾湯合用,治療糖尿病腎病V期,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水腫、小便不利、惡心、瘙癢等癥狀,降低血肌酐水平,延緩糖尿病腎病晚期進程。
建設進展
已建成名中醫學術思想傳承示教診室71.1 m2;2名中級以上職稱中醫人員跟師學習每周各2次;醫案及臨床經驗整理每月8份;特色查房每周1次;帶教初級中醫人員每年5名。
一、人才培養:培養繼承人3名,繼承人設立相應特色門診,年門診量達5000人次以上,并在省級以上學術團體中任職。
二、經驗傳承:
1、確定3個優勢病種,制定與之對應的體現特色優勢的診療方案。
2、系統總結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完成體現臨證思辨特點、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的研究報告。
發表論文(16)篇;出版論著(2)部;撰寫研究報告(3)篇;形成專病診療方案(3)項;研制開發院內制劑(5)種。
|
|
醫
生 介 紹 |
|
| 周潮 河北省首屆名中醫 碩士研究生導師 教授 | 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委,第四批河北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秦皇島市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病委員會主委,中醫糖尿病學科帶頭人,秦皇島市優秀技術拔尖人才。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對預防治療糖尿病引起的腎病、冠心病、糖尿病足、脂肪肝及周圍血管神經病變等疾病有很深造詣。獲省市級科研成果十余項,其中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市科技進步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主要學術思想:1、分時辯治:提出隨十二時辰序進用藥,分時辨治,分調五臟,藥力借經氣之旺運,經氣借藥力之資助,達到五臟皆安,氣血調和,從而降低血糖。2、從心論治:認為導致人體陰陽失衡,氣血不和情志占主導。故用藥注意養心安神,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3、注重扶陽:“陽虛致消,治宜補火”,治療消渴病痹癥頑固性疼痛、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糖尿病腎病中晚期應用效果明顯。
出診時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