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阿城鎮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阿銘,女的叫阿橋。兩人靠販驢過日子。
阿銘和阿橋成親五年后,阿橋有了身孕,不料,阿橋分娩后因氣血損耗,身體很虛弱,整日臥病在床,吃了許多補氣、補血的良藥也不見好轉。阿銘聽人說驢肉能補,心想,讓阿橋吃些驢肉,也許她的身體會好起來。于是,就叫伙計宰了一頭小毛驢,把肉放在鍋里煮。
誰知煮肉的伙計嘴饞,肉煮熟了,便從鍋里撈出來吃。其他伙計聞到肉香,也圍攏過來吃,這個嘗嘗,那個嘗嘗,一鍋驢肉不大會兒全進了伙計們的肚里。這下,煮肉的伙計著了慌,拿什么給女主人吃?無奈,只好把剩下的驢皮切碎放進鍋里,倒滿水,升起大火煮起來。熬了足有半天工夫才把驢皮熬化了;镉嫲阉鼜腻伬镆ǔ鰜淼惯M盆里,卻是一盆濃濃的驢皮湯。湯冷后竟凝固成黏糊糊的膠塊;镉媷L了一塊,倒也可口,于是把這驢皮膠送給阿橋吃。阿橋平時喜吃素食,不曾吃過驢肉,嘗了一口,直覺得噴香可口,竟然不幾餐便把一瓦盆兒驢皮膠全吃光了。幾日后奇跡就出現了,她食欲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有了精神。后來,慢慢地人們把阿橋吃的膠塊稱為“阿膠”。
供稿:醫?
編輯:宣傳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