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中醫史
中醫產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采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6]。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并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并采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后,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并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于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后,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后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涌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蘇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F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SARS與中醫
從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現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們都在等待下一個考驗我們的疫情是什么?該如何面對?然而,在對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療中間,人們發現有一樣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中醫。中醫學有著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基礎。它和國畫、詩詞,以至于《易經》、風水一樣都屬于中國文化體系。同時它又是一門和自然科學緊密結合的醫學科學。
2003年4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考察廣東省中醫院后說,SARS患者接受中醫治療后縮短了發燒時間和住院時間。專家們還建議,如果能把中醫參與治療提升到常規治療層面對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將會很有幫助。這大大鼓舞了中醫界,也為這上千年的傳統醫學注入了一股實證的新鮮血液。
先秦中醫
回顧中醫的歷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時期。這是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階段。在這長達1800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傳統文化基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如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學體系影響下發展出了中醫中藥學?梢哉f中醫擁有的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他與西方醫學最重要的不同點。當人們開始懂得把從生活中學來的自救知識積累成一套醫療理論的時候,西方原始醫學和中國原始醫學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樣的。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組成即火、氣、水、土產生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中國,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間概述了天體運行的“陰陽”規律,和地上萬物生成的“五行”規律表現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四元素是樸素的唯物論,五行則是抽象的辯證法。顯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先進 .
中醫的稱謂
“中醫”二字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經方》,其云:“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爸嗅t”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后。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于西醫而先后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平衡
西醫和中醫之間也有這種類似、相類似的地方。中醫講陰陽平衡。西醫講什么?酸堿平衡。電解質紊亂在現在醫院里是個很難治的病。這個人如果歲數大一點電解質紊亂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堿中毒,一到酸堿中毒,我們很多醫生就頭疼,不好調整。你用點碳酸氫納去也不好用,你給他用點酸,也不好用。那么西醫它是怎么來認識酸堿平衡的呢?它認為這個人的人體,它的這個鉀離子和氯離子,各有156毫克單位,它要尋求這個平衡,就叫酸堿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后呢,它經常在變換,變化時候它就有一個緩沖對。它有三個緩沖對,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緩沖對、磷酸緩沖對、碳酸緩沖對,這三個緩沖對是什么呢?就是來糾正這個淤值。你比如酸高一點,它可以調整調整;堿高一點,它也可以調整調整,它是個調節器。當你太厲害了,這三個調節器就無效了。無效了就出現電解質紊亂。它也在追求陰陽平衡,它認為如果調整不好,出現電解質紊亂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堿中毒的。用中醫話,就是陰陽不平衡,它是怎么不平衡?鉀鈉離子不平衡。高鉀的病人就很危險,低鉀的病人也很危險,高鉀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鉀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這一點上,你就說西醫就是在講陰陽?不是,它也不是在講陰陽,它是講一個內環境的穩定。這個內環境的穩定,和你講的這個中醫的這個“中”字,這個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認識到中醫,是在講究一個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醫學體系,西醫就可以接受。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中西醫結合,去和西醫對話,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在《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中細致地分析了中醫平衡的有關問題,很受學者的歡迎。
診斷
中醫本身的特點(望、聞、問、切),治療效果是由出診醫生開出的藥方決定的,而組成藥方的中藥(種類、份量)則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由于每個醫生的治病理念不同,開出的藥方也不同。有探索精神的醫生會開出新藥方,墨守成規的醫生只能按課本開出傳統藥方。不論先輩有多少經典著作,要想將其消化變成自己的經驗,并不容易。一名好中醫既要會號脈作出診斷,還要能根據病人情況開出一個最適合的藥方。中藥的湯藥是不固定的?梢哉f每一個中醫都要從頭學起,號脈、開方的能力決定治療水平。
西醫的特點,看病主要用儀器化驗。儀器的性能決定一切,當儀器測不出時就無法作出診斷。西藥主要是成品,多數是專病專藥。無論醫生的水平高低,即便一個普通人也能毫不猶豫的根據儀器的檢測結果,從課本上找出對應的病開出對應的藥。
西醫的治療過程中檢查儀器、西藥是主導地位,人是次要地位?陀^條件決定一切。
中醫的治療過程中人是主導地位,藥材、熬藥方法是次要地位。人的行為本決定一切。
病菌(病毒)作為最簡單的生命(片段),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與其它等級的生命在生命進化的道路上‘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實現共生的平衡。西醫為了治病效果大量使用(人工提純的)青霉素。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讓許多細菌都進化出了耐藥性。結果就是:當人類的技術進步趕不上病菌的進化速度時人類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中醫始終遵守生命進化的規則,不干涉生命進化的平衡,治療用的藥材都是自然生長的,并沒有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中醫的貢獻對個體的意義不大,它能讓人類與其它等級的生命達成生命進化的平衡,確保人類種群的健康延續。
道德
中醫學注重“德”的作用。所謂德,就是能夠正確履行自己職責一種品質。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四季變化都是天的德。生養萬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認為是自己的德起了決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領導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領導天下的職責,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國以后三千年,中國人一直注重德的培養。這種觀念,被用來觀察分析人的生理現象。
德的觀念,影響了中醫學對疾病的看法。中醫學認為,如果一種生命力不能正確發揮自己的職能,無論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還是過分的發揮了作用,都可能導致疾病發生。這是因為人體會對這種失職做出反應。 這種來自身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了人體發生主動反應,因此出現疾病,這時候直接對疾病的結果進行糾正是無效的。正確的解決方式只能是激發人體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與上述病因相反的情況,如環境因素驟變,人體無法適應而受到外來傷害,則要采取直接保護身體的措施。這時候的治療方法才與現代醫學是一致的。也就是,發現高熱就要退熱,發現頭痛就要止痛。 在中醫方面,這是直接對人體生理不平衡的矯正。
由此可見,中國人心中的“道”和“德”是他們心身問題的根源,也孕育了解決他們心身問題的方法。其科學性不在于微觀探索,而在于對心身問題的真切體會和總結。
|